作为一家服务于高科技公司的生产制造厂家,东莞市智慧智能科技有限公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作为一个做实业的人,如果放在一年以前,我想我是没有这个资格谈论这个话题的,而现在我想,我依然不敢用谈论这个词,但是我可以聊聊。
我是个正儿八经的中国式本科毕业的工科男,大言不惭的称自己为90后,事实上踩着90年的边。有着和80后差异不大的童年经历和90后的新生活。一路中规中矩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然后用力去考重点高中再然后不知道算是努力的那群人还是不努力的那群人,进了一个不好不坏的一本。我很负责的在大学里完成了挂科这一门必修课之后顺利的踏上了社会。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跟我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那些一般不会社招只会录取应届毕业生的所谓的大企业,这让我在刚毕业后就体验起了不一样的压力。当同学们晒着下班后的美食,我大概还在地铁上昏昏欲睡的站着经历着漫长的回家之路;当别人享受周末的美好时光,我会选择努力的补充我的睡眠或是连这份侥幸都没有,用加班来充实我空虚的周末。
我当时的工作满脑子都是设计,设计,设计;满脑子的如何用各种结构实现功能,简洁方便,成本经济实惠,如何自动化程度更高;满脑子都是各种原理,那些在我读书时候一窍不通的知识变得信手拈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份工作,从开始到离开的几年里,我埋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从来没有听到过什么叫做智能制造,工业4.0。
当我离开了这家企业,我进入了更多的行业,甚至有单纯的设计服务公司。接触到了现在所谓的共享经济,无人超市,工厂自动化。终于可以在这片由风投孕育的众多专有名词的浪潮中起伏的时候,我迷失了自我,开始与他们一同膨胀,幻想着自己的技术能力多么的出众,为中国的智能制造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坚实的脚印。最后我发现,经历这两年,我似乎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那些整天鼓吹中国智能制造的公司,甚至是一些年销售额非常可观的公司,我只能说,他们在于技术的应用和整合能力上的确是有两把刷子,但是自身产品的研发能力上几近于无,偶尔有些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只是昙花一现。应用技术的专利满天飞,发明技术的专利寥寥无几,如若有谁成功的做出了什么,那媒体势必一顿吹嘘,好像他们扛起了中国制造业复兴的大旗。而那些真正在传统制造业中踏踏实实打拼甚至在夹缝中努力生存的企业和工程师么,从来不会将这些浮夸的词语标榜在自己身上。试想一下,如果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口中喊着自己致力于2025中国智能制造,但却只是加强自己各种技术的应用和整合能力,当然,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说,这是最经济实惠的,没有研发费用,减少失败可能性,并且最能符合现在中国市场需求能赚大钱的能拉到风投甚至战略投资的,但是核心竞争力何在?自动化工程,挠性输送线用ITEM,机器人手臂用ABB,用FANUC,AGV又是谁家的,系统用SIMENS,程序用NI。最后把自己玩成了一个整合皮包商,东西全是老外的。
三一精机说自己要造中国机床,要将老外赶出去,最后啪啪打脸,你以为你是演员跨界当歌手么,演而优则唱。三一并非是个列,最起码他还知道做属于自己的产品,或许是步子迈得太大,噱头大于内涵,但这已经强于大部分华而不实的企业了。回顾每次各种智能产业制造业上台领奖的各个创新公司,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现在甚至没有兴趣再去多进行关注。
制造业不是房地产,你可以拿着地皮随意炒作;制造业不是金融业,不是你可以各种杠杆买进卖出;制造业不是风投制造风口的平台,不是让你们肆意玩弄的。会玩的大佬们可以把一个分时租赁吹嘘成共享经济,从而获得大笔的利润;但这是一个需要耐心需要忍受寂寞需要懂得付出需要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决心的行业,不是靠三言两语就能取得进展和突破、跨越障碍的游戏。中国制造业与他国的相比,在过去可能相差的是技术能力,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差距了,更多的是心态的天差地别,